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投资理财最怕什么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投资理财最怕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选理财产品要注意的坑有哪些?
选理财产品要注意的坑有哪些?
现在人们的理财观念越来越强,对于理财产品知识了解也非常渴望,今天我们就聊一些理财产品中不太引人注意的地方,也是理财产品选择时会存在一些误区,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理解不清楚,比如提到理财产品收益率的问题,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等等,下面就这几类共性问题说几点。
1.坑一: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不一致
封闭式理财一般都是预期收益型,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有一部分是挂钩型的产品,资产配置中有一定比例权益类投资,波动性比较大,预期收益率只是在设计产品是的预测数值,实际收益还要看挂钩资产的业绩表现,在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性产品中都会有风险提示,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并不一定完全一致,只是大部分都能够达到预期标准而已。
2.坑二:预期收益和到期收益差别很大
有些机构为了博眼球,会把理财产品的宣传语上做一些小“手脚”,比如一款产品的期限是18个月,产品宣传上会写到期收益率是8%,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预期收益率,实际上这是用18个月的收益来做的一个回报率,并不是真正的年化收益,实际上应该是8%*12/18=5.33%
3.坑三:理财产品募集期黑洞
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注意一点,理财产品都有一定的募集期,会有一个募集规模,在募集期内资金是不产生收益的,只按照银行活期利息来计息,这是和货币基金有很大区别的,货币基金可以实现T+1确认份额产生收益,但是理财产品只有在募集期以后才会真正的有理财收益。一般来讲银行理财产品的募集期都在3-5天,也有长达7天甚至10天以上,以此为基础,理财产品的实际到期收益会打一些折扣。
比如,一款91天的理财产品,***如预期收益为4%,募集期是7天,我们投资了5万元,那么到期后会产生的收益就是50000*0.35%*7/365+50000*4%*84/365=3.35+460.2=463.6元,年化收益率算起来应该是3.7%,募集期的越长相对的偏差就会越大一些。
选理财产品要注意哪些坑,这个其实所有金融产品都有共同的特性的,只要分析它的这些特性,就让坑无所遁形。下面我来讲简单讲一下这些特性,相信大家看到套上产品,就能知道答案。
产品什么时候到期、什么时候产生收益、收益能产生多久等等,这些都是与时间相关的,比如有的理财产品3年到期、有的则5年或10年,像保险理财、信托等还可以帮我们打理到离世,一些基金买入一个月后才能卖出,而有些则需要3年......注意这些时间节点就对啦。
这个则是看灵不灵活了。有的产品,你一旦持有,如果想短期内使用这笔钱,不好意思,用不了;有的产品,在没到期前要支取钱来应急,虽然可以,但是连本金都会有损失。比如说我们买一些封闭性(也就是到期才能领取)的产品,在到期日前,都是拿不出钱的;如果买一些保险理财,一定时间前要拿出来,能拿的钱会比本金少;如果存银行定期,那我们就要放弃定期利息了。
当然,也有一些流动性非常强的,比如活期存款、货币式基金(某付宝、某钱通之类)等等,都支持随用随取。
做什么都是有风险的,这就要把握风险的大小。有时不能盲目追求过高的收益,因为收益与风险往往成正比,收益越高,风险越大。比如风险很低的活期存款,它收益也相对较低;而股票有时收益虽高,但是风险也很高,搞不好会连本都会亏得很多。
金融产品都有它的收益性,没有收益性,谁还关注还买呢?对吧。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买入都能有收益,有些是让我们获得高回报的可能性的同时,还会有让我们血亏的潜在危机。一般来说,收益越高,风险越大,甚至流动性也不是很佳。
以上期限性、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就是我们在了解一款金融产品时,可以套用解析的几个角度了。如果有人向你介绍某某产品收益多少的时候,你要冷静,因为你还要其他几个角度要了解,你可以按照这几个点去询问对方,同时要签订合同时,自己也可以按这几点去部析合同内容的产品。
没有十全十美的产品,也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更适合的产品,所以如果想财富更能抵抗风险,那么可以***用组合的方式,进行财富的管理。这样各个产品间的优缺点能互补,自己即使一时踩坑里,也不至于全身都陷在坑里。同时建议:投资理财,要找专业人士咨询了解,这样就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投资理财最怕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投资理财最怕什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