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国美财务风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国美财务风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杜鹃如何拯救国美?
- 国美为啥要和拼多多合作?有啥战略意义么?
杜鹃如何拯救国美?
1***2年,杜鹃出生于北京。
1993年,杜鹃在中国银行任放款专员。因为工作关系与黄光裕相识。
1996年两人结婚,后来加入国美集团,与黄光裕一起经营国美。杜鹃和黄光裕共同拥有国美约34%的股份。
2008年11月19日黄光裕以操纵股价罪被调查。杜鹃也受到牵连险些入狱,但后来被判缓刑。
2010年5月18日,黄光裕案在北京市第二中级***一审判决,***认定黄光裕犯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罪、单位行贿罪,三罪并罚,决定执行***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
这对于国美电器,无异于是至暗时刻。
一把手的入狱,使国美电器的信誉也跌到低谷。国美的供货厂家和其他债权人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都来催账。此时,国美的现金流面临严重危机。
而黄光裕的资产也已经被冻结,不能用来救急。
当时,国美的执行CEO陈晓忽悠杜鹃去找风投入股,用国美的股份换现金。
而彼时的国美,估值极低,找风投入股,并不划算,而且还会稀释股份,影响黄光裕夫妇对国美电器的控制权。
国美为啥要和拼多多合作?有啥战略意义么?
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企业属性和战略意图两个层面来看。
第一,企业属性。
拼多多和国美都是平台型企业,用传统商业的标准也可以叫做渠道型企业。无论是3C,还是农产品,还是快消品,都要借助渠道触达消费者。
在这个层面,拼多多和国美的差异在于,前者是线上渠道起家,后者是线下渠道起家;前者是下沉市场起家,后者是一线城市起家。这里之所以说“起家”,意在强调企业基因和优势***积累。这些还要结合第二个层面来说。
第二,战略意图。
拼多多的业务瓶颈可以从两个维度看。首先,是拼多多是做农产品、低端消费品、低端电器起家的,尽管靠大量补贴吸引了很多其他品类的商家开店,但跟国美这类专做3C产品的企业相比,供应链的整合能力是有短板的,至少在某些品类方面是短板。
拼多多跟国美联手,可以快速补足家电类商品供应链的短板。而且,家电类产品单价高,相比农产品、低价轻工业品来说,可以获取更高的GMV。
其次,拼多多是做下沉市场起家的,尽管这些年在一二线市场的渗透率也很高了,但和国美联手,可以加强在一二线城市的渗透能力。此外,拼多多和国美联手,也符合线上企业和线下企业结合的常规路径。这方面,可以参考“腾讯+万达”,“阿里+银泰”。
对于国美来说,将强化线上渠道的销售能力,同时方便后续触达下沉市场用户。
综上所述,拼多多和国美联手,是渠道端、供应链端、存量用户端的***共享。虽不属于中规中矩,但也算意料之中。
国美现在的发展战略是“共享零售”,和拼多多合作也是想在社交电商上走的更远。拼多多的质量一直饱受争议,和国美合作能通过品牌入驻的形式,能帮拼多多在最短时间内打通上层供应链***,解决货源问题,提升产品品质。然后拼多多三至五线城市用户群体巨大,也能帮国美更迅速的开拓三至五线城市市场,这就是所谓的供应吧。
拼多多急需品牌加持,国美需要打开三至五线城市市场,两者算是各有所需吧。国美的供应链体系很强大,能帮拼多多引入更多高品质、高性价比的商品和品牌,而拼多多的“群众基础”好,尤其是针对三至五线市场,能帮国美进一步打开三至五线城市市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国美财务风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国美财务风险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