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太仓税务筹划概况介绍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太仓税务筹划概况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朱棣耗费国力让郑和7下西洋,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我来答一下这个问题。
从永乐三年(1405年)到永乐二十年(1422年),郑和总共六次下西洋,当时有一个绝密使命,就是要在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负责在国内暗探建文帝下落的胡潆回到北京。《明史》记载:“礼部左侍郎胡潆于永乐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是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谴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永乐帝与胡潆交谈了什么,并没有明说,不过肯定与建文帝的下落有关。此后,朱棣就释疑了,心里石头落地了。也许是胡潆打探到建文帝已经死了,也可能得知其下落,但认为没有威胁了。因此,派郑和出使西洋就没有必要了。
次年(1424年),永乐帝去世。这一年,郑和还有一次短暂的出洋,出使地是旧港,由于这次出海的时间短暂,而且仅限于南洋地界,一般并不列入七下西洋之列。当郑和返回国内时,永历皇帝已去世,皇太子朱高炽继承大统,史称明仁宗。
明仁宗上台伊始,便下了一份诏书,明帝国的远洋战略彻底改变了,这份诏书中写道:“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各处修造下番海船,悉皆停止。”
这则诏书,宣告了大规模下西洋外交活动的终结。其实并不意外,如果当年朱棣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么现在连朱棣也死了,自然用不着再做这种徒劳的努力;如果从下西洋的结果来看,固然帝国声威远扬,无远弗届,万国来朝,可是代价却是耗费了帝国大量的财富,厚往薄来不对称的外交方式,最终成为帝国沉重的负担。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以***主导的大规模远航没有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皇帝的诏令便是国家的最高指示,此时的郑和也许认为,自己的海上航行生涯,大概就此终结了吧。然而,历史又一次出现变化。诏停下西洋的明仁宗朱高炽仅仅在位一年便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的上台,使得航海事业又出现一线转机。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下场?这俩字用的,他不合适,这有点贬义,您这别怪俺挑刺。好了,咱说正事。
咋说呢?郑和出海这事,他这事细细盘算的话, 应该是八次,但其中一次,搁在专家的眼里他不算,这就成了咱现在瞅见的七次下西洋的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问了:“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这又翻到了哪一篇了?这不算的这次是咋回事?”
1424年,也就是永乐大帝朱棣去世的那一年,郑和被朱棣派到旧港这地,瞅瞅咱大明王朝最南端的旧港发生叛乱的事。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旧港?这是那个地?没啥印象?”
这您就不知道了吧,这地就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巨港,他范围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全部,印度尼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的一部分,是咱大明朝驻南洋这地的最高行政机构。
他这地行政长官叫做旧港宣慰使。话说这宣慰使其实说道根子上,就和那国中之国的国王差不多,每年按照一定的额度给大明朝缴纳赋税,这如果发生战事,他还得听大明朝的调遣,除此之外大明朝对他啥也不管,所以这职务和那土皇帝差不多。
而这地的第一个就任的叫做施进卿。
他这人活着的时候,旧港这地还算太平,结果1424年施进卿死了。这人一死,他就面临一个继承人的问题。
郑和下西洋这件事情,要说耗费国力,那的确是耗费了。
当时为了向海外各国宣扬大明国威,宝船造得坚固巨大,《明史》上记载“船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如同那个时代的航母。
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每只宝船光造价就约五六千银两,算下来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还有各类装饰,极尽奢华,是真正的“宝船”。对于臣服的沿途各国,明廷还有大量赏赐,也是笔巨大的支出。
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否定了郑和下西洋的意义。闭关锁国可以省这一笔费用,可长久如此等于坐井观天,和世界脱节。朱棣目光长远,通过下西洋这种方式,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开通了海上贸易,积极作用同样显著。
对于下西洋这件事情,朱棣的继承者朱高炽是很反对的,觉得劳民伤财,所以登基后下诏停止。但朱高炽为人仁和,虽然不怎么待见郑和,也没有针对的意思,妥善安排了郑和及随船军队。
1425年,朱高炽任命郑和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率领随他下西洋的军队镇守此地。这是个养老的职位,曾经与海外各国大战的骁勇将士们也成了养老兵。
不过,虽然驻守南京等于养老,也得是立有大功、并且深得***信任的人才能担任的,由此可见明朝认同船队的功绩。
同年,朱高炽病逝,继任的朱瞻基要求郑和“谨守南京”,防范有可能会发生的***,并命他修缮南京宫城。
(宝船建造图)
六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八月溘然长逝,当时郑和正在旧港(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一带),也是郑和第6次下西洋的途中。
明成祖朱棣时期,郑和为了帮皇帝实现“锐意通四夷”的宏大愿望,与海外诸国建立友好关系的对外政策,以显示“天朝上国”的强盛,先后6次扬帆远航,历尽艰辛,足迹遍布太平洋西部、印度洋、非洲沿海岸等地。
第1次:公元1405年,郑和35岁。首航目的地是古印度的古里国,它是西洋各国中的一个较大国家,也是古代印度西岸的一个大商港。这次远航,郑和还曾到达占城、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锡兰等地,并载回随船来访的各国使节,明初海外关系的大门终于打开。
第2次:公元1407年冬,目的地是美丽佛教国家锡兰。锡兰,即今天的斯里兰卡,我国古代将其称为“狮子国”。
第3次:公元1409年,郑和第三次出航,目的地首站为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受到占城人民热烈欢迎,占城以最高礼仪接待。第二站满剌加(即马六甲);第三站暹罗(今泰国)。
第4次:公元1412年,郑和船队首先到达苏门答腊岛,后航行至***与东北之交,由于当时地理认知有限,都以为到了世界极点。
第5次:公元1417年,除旧地重游外,郑和最远到达了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这次任务有两个,一是由近及远护送西非各国使臣回国,返航时随船载***访的十七国使臣;二是向各国征集珍禽异兽,满足迁都北京后宫廷需要。
第6次:公元1421年,郑和六下西洋,也是明成祖朱棣在世时的最后一次。这次任务是送十六国使臣回国,并再度出访亚、非十六个友好国家或地区。
病逝海上
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1月),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第七次下西洋,也是明朝最后一次远航。此时,郑和已年过6旬,但他仍重整旗鼓,扬帆出海。郑和路过福建湄洲岛时,还特意到海神天妃林氏女的家乡,修整了天妃庙宇,以祭祀女神。
郑和以他对大明朝的忠诚,凭着他对大海的眷恋,如期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使命。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在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海上,终年63岁。他的遗体被船队官兵保护着运载回国。
与那些奸滑狡诈的太监不同,郑和以其特有的智慧和才能搏击大海30年,写下了非同凡响的一生。他历经三朝,前后7次受命出使,开辟42条航线,抵达过30余个国家,行程10万余里,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公元1492年)早了79年,为千余年间闭锁海关的中国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海上之路。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仓税务筹划概况介绍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仓税务筹划概况介绍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