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江夏税务筹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江夏税务筹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三国人口不过千万,为什么养得起那么多军队?
三国人口不过千万,为什么养得起那么多军队?
西汉时期,全国人口多达5900万,这也是中国人口数量第一次突破五千万大关。除了王莽篡汉与东汉开国战争导致人口明显下降,其他时间段内并无太***动。
三国时代拉开帷幕之后,全国人口也就此进入快速下行通道,并从此一落千丈,出现令人瞠目结舌的锐减。
经过长达将近一个世纪的三国乱世,到公元280年,据《晋书》记载,全国此时有将近3百万户,人口约一千多万。也就是说,三国时代导致全国人口损失五分之四,锐减4千万左右。
这就导致了题主的问题,为什么能养得起那么多的军队?
众所周知,当时长江以北的中原、江淮地区,是全国农业和经济最为发达兴盛的地区,也是人口密度最大、数量最多的地区。自然成了必争之地。激烈的战火导致大量人口伤亡,大量百姓死于战争带来的沉重劳役之中。而为了躲避战乱,大量人口逃亡,造成耕地抛荒无人耕种,反过来导致严重的饥荒,使得人口非正常死亡的趋势愈演愈烈。
中原属于农耕文明,军队出征需要大量的粮草和物资。一般来说,一个士兵在前线的消耗,需要10多个农民来供给。这么一算,就能明白,1000多万人口,差不多能养活百万大军了。
这是么得感情的杂学家大文豪在2020年3月29日写下的问答【4】
诸葛亮
《蜀记》记载,蜀国灭亡时人口约90万,带甲将士约10万2000,平均每9人便有一人为士兵。
之所以蜀国能够做到这一步,主要依赖于诸葛亮在蜀国内部从上到下普遍实行的法家制度。法家施政方式的精髓源于秦国改革后的一系列制度,其中最为核心的便是“耕战”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再加上诸葛亮大量设置监察官员进行高压统治,使得蜀国内部政令统一,当作为权力核心的诸葛亮提出意见的时候,不会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应用到普通百姓的层级,便是如同行政命令一般的“耕种指令”和“作战指令”。同时,蜀国内部经济结构非常简单,除了农民和官僚以外,几乎不存在贵族和商人势力,这就使得官僚的命令可以完全的在民众之中施行。
如果说,正常的封建社会形态,上层对农民施行行政命令就像用筷子夹着筷子再去夹菜的话,蜀汉上层对农民施行行政命令就是直接用筷子去夹菜。因此,蜀汉才能以人口体量不到百万的状态保有十万战兵。尽管这十万战兵多数并不能算作职业军人,只能算做有一定作战经验的武装农夫。
周瑜
东吴***有一大特色,那就是错综复杂大族豪强势力。由于三国时期的东吴地区多山多水多丘陵的特殊的自然环境,使得东吴士族习惯于筑寨筑堡,藏私农,养私兵。所以自孙策虎踞江东以来,孙氏面对的最大问题一直都是如何控制和平衡江东内部各势力的力量大小。
这个背景也解释了为什么堂堂东吴,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随全力支持周瑜对曹操作战,但只能派给他三万兵的原因。
而这种相对混乱的内部政局,反而给了东吴在后期保有大量军队的可能。
我们都知道三国是东汉末年的割据称雄造成的(东汉末年分三国),东汉全盛时期的人口约6000万,但是经历了汉末黄巾军***和军阀割据战争,整个中国的人口已经大量下降。而三国时期又是高度紧张的战乱时期,人口再度大量消亡。根据统计,在三国末期。当时人口最多的魏国仅有人口443万、吴国是230万,而蜀国最少,只有94万。三国合计才767万,加上各地的流亡黑户等人估计也很难达到1000万人口的关口。
当时各路军阀共同面临着连绵不断的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歉收绝收的一个巨大挑战。有学者统计,汉末累计发生过较大的水灾11次、大疫9次、震灾8次、旱灾6次、蝗灾5次,导致北方和中原一带人口锐减、粮食奇缺。
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下,各路诸侯们最初解决军粮问题的办法,一是谁有粮食就抢谁,跟土匪强盗没区别,“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二是找到什么吃什么,袁绍、曹操的军队曾经靠桑葚干度日,袁术的军队则靠水草和田螺果腹。
这样下去也不是长久之计,所以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军粮供给体系,才能在乱世中站住脚。最终,实施屯田,把无主荒地租给老百姓,或者组织士兵耕种,收取税粮以满足军需,成了魏、吴、蜀的共同选择。
曹魏屯田规模最大,充分保障军粮
192年,曹操率军在济北大败黄巾军,俘获了30多万降兵、100多万人口。曹操将其中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青年士兵编为“青州兵”,其他人口则为推行屯田提供了劳动力基础。不过当时曹操实力不够强,地盘也很小,只能随意种植。后来曹操相继夺得了兖州和豫州的广大地区,所辖人口大增,这才有了比较稳固且回旋余地较大的地盘。196年,曹操接受蒋济、王朗、王肃、华歆、枣祗、韩浩等人提出的建议,发布《置屯田令》,明确提出,“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在许下(今河南许昌)推行屯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江夏税务筹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江夏税务筹划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