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庐江税务筹划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庐江税务筹划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安庆能在高铁时代获得大发展吗?
- 如何评价东晋将领毛宝?
- 丁汝昌之前是骑兵师长,为何最后却能获得北洋水师的帅印?
- 东吴坐拥数十万大军,为何很少发动进攻的战事?因为东吴无名将?
-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整个安庆地区发展是有的,但安庆市区不会有***展,宁安城际铁路早就开通,没见的有什么发展,合安九城际铁路跟安庆市区没有什么大的关系,所谓安庆新西站在怀宁,虽说合安城际会引入到安庆市区安庆站,但只是一个支线,经过安庆市区的火车不多,主要都是经过怀宁的新安庆西站。怀宁应该有所***展,个人建议安庆将怀宁撤县设怀宁区(驻地高河街道)和石牌区(皖河街道),将怀宁区和宜秀区合并设怀宁区,大观区的皖河农场划归石牌区,安庆市区下辖:迎江区,大观区,怀宁区,石牌区。
安庆马上就能通高铁了,合安高铁将在近日通车,作为上海局的局界站,安庆站应该有很多始发高铁,比如去往合肥、杭州、上海,所以家在安庆,工作在长三角地区的小伙伴们,回家就更方便了,因为始发车次多,不愁买不到票。
沿江高铁安庆到武汉段,估计在规划中吧,届时,和在建的安九高铁,在安庆形成十字型高铁枢纽。现在雄商高铁已经批复,未来京九高铁全线贯通后,安庆可以北到北京、南到深圳。
上海局是财大气粗的铁路局,俗称“动局”,动车比普速车多得多。作为上海局的一份子,安庆偷着乐吧!
安庆地处安徽省西南部,拥有四百多万人口的地级市,虽然和省内其他兄弟地级市有点差距,但是经济发展较快,长江穿城而过,水陆交通发达,现在就差通往武汉的沿江高铁了。
恭祝安庆发展越来越好!
阜阳蚌埠铁路一直都很发达吧?也没见有多少发展!一个地方能不能发展主要还是看有多少企业入驻。增强自身造血能力,老百姓收入提高了消费水平就上去了,就会带动各行各业发展。以前要想富先修路是因为没有路的话物资流动就不通畅,就发展不起来,而安庆的物流一直都不算差的,近年来交通也改善很多,可以说已经不存在因为交通问题而阻碍发展的问题了。高铁的发展无非就是人员流动更加方便快捷,但是安庆目前的状态还是以人口净流出为主,别说吸引外地人才来到安庆,能留住本地人才不流出安庆都已经很困难了,看看那些安庆考出去的大学生除了考公务员事业编的有几个能够回到安庆的?这也不能够怪他们,确实安庆也没有适合的行业,完善的市场。产业形态其实也就是像金字塔一样,只有基础产业范围大了,扎实了,自然就会出现高端需求,就会往上慢慢培养出高端产业,进而吸引人才回流。所以说到底高铁的发展其实并不能为安庆带来多少实质性的好处,这么多年现在才修无非就是补偿性质,毕竟大家都有了,安庆再不济也曾经辉煌过哪能没有!不过就像小孩子都喜欢的奥特曼玩具一样,当他喜欢的年纪你不买给他,等他长大了你再买给他还有什么意义呢?已经索然无味了!
合安九的建成是安庆的一个大的促进,宁安再也不是断头路了!安庆站至西站二十九公里联络线直接把宁安连到江西和湖北直达南昌,深圳和云贵川,北边直连京津和东三省,安庆以后的出行极为方便,从南京芜湖开往南昌九江武汉及云贵川的高铁必经安庆站,去深圳的也必经安庆站,安庆人在家门口就可乘车了!另安庆站至合肥方向的车由安庆在凉亭直接上合肥,无需进新西站,只有上九江方向的车才进新西站。
谢谢邀请,安庆近几年在交通上,确实比以前进步了很多。现在安庆到上海4个小时,安庆到南京2个小时,在2020年,合九铁路开通,安庆到合肥仅需要40分钟。安庆的高铁站在怀宁的茶岭开建,安庆也正在筹划几条地铁线路。可以说,安庆在高铁时代,一定能够获得一个较大的发展。希望安庆的明天越来越好!
毛宝是东晋时期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有一种说法认为,他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门客、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毛遂的后人。
毛宝初期在东晋名将温峤麾下,温峤与晋明帝交情很深。
由于东晋将领苏俊叛乱,所做作为穷凶极恶,温峤在毛宝的建议下,与同为东晋名将的陶侃捐弃前嫌,联手平叛。
在平叛过程中,温峤与陶侃再度发生矛盾,又是毛宝挺身而出做工作,使得温、陶重归于好,在几方力量的合力之下,几经周折,终于击败叛军,苏俊败亡。东晋***的危局终于恢复安定,从此一个稳定的江南连续保持了70余年。
毛宝在协调温峤与陶侃的关系上立下功劳,此后在作战中也屡次有上佳表现,战后升任庐江太守。很快又因功封侯。
第二年,温峤病故,因平叛有功,陶侃得到信任,一度位极人臣。
后来陶侃在防守武昌时,有人建议在江北的邾城驻兵防守,但是都被陶侃屏蔽了。因为部下屡次建议,陶侃终于说出真情:邾城孤零零地在长江北岸,没有依靠,但是敌人进攻很容易,派兵驻守没有意义,我们只有防守好长江天险才是正道。
过了几年,陶侃病重死了,庾亮继承了他的职位,开始筹划北伐事宜,并派毛宝率领精兵万人驻守邾城。
此事引起后赵石虎不安,于是派重兵攻打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但庾亮认为邾城城池坚固,不需要救援,结果毛宝兵败城陷,毛宝在败退途中投水而死。
邾城失陷直接导致庾亮筹划中的北伐失败,也因此受到非议,于是忧闷成疾,于第二年病故,享年五十二岁,死后被追赠太尉。
丁汝昌之前是骑兵师长,为何最后却能获得北洋水师的帅印?
丁汝昌能够当上北洋水师的提督,这要托李鸿章的福了。我们都知道,晚清***吃了两次***战争之后,认识到洋人的船坚利炮,一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于是李鸿章就着手打造一只强大的海军,到外国买军舰,至于这北洋水师提督一职至关重要;
李鸿章为了掌控自己一手创立的北洋水师,关于北洋水师一职肯定要用自己人了,而丁汝昌是李鸿章当年一手创立的淮军的将领,现在要用人了,不管他之前有没有管理水师经验,只要是自己人就行,于是就让一个陆军出身的丁汝昌去当北洋水师的提督一职。
李鸿章任人唯亲的做法,也是无奈之举,当时洋务运动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和阻挠,如果他不用自己人,很难使北洋水师运转。
但是让丁汝昌一个外行人做北洋水师提督这样一个重要的职位也太儿戏了,后来丁汝昌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表现,真是让人吹嘘。
丁汝昌能够成为北洋水师提督,执掌北洋的帅印,主要的原因是李鸿章对他的赏识。
丁汝昌早年参加太平军,为程学启的部将,而程学启又是英王陈玉成的部下。曾国荃进攻安庆,程学启带着丁汝昌等300人***投降曾国荃,从此成为清军。此后,曾国藩令李鸿章组建淮军,由于程学启、丁汝昌都是安徽人,也就都被收编成为淮军。在支援上海的过程中,丁汝昌表现十分勇武,刘铭传就将他举荐给了李鸿章,丁汝昌从一个投降的士兵,一跃而成为参将。
天平天国叛乱平息之后,中原捻军又出现叛乱。丁汝昌随刘铭传北上平叛,被升任总兵,加提督衔。同治十三年,朝廷裁军,刘铭传将丁汝昌骑兵第13营裁撤,丁汝昌拒不执行,刘铭传甚至准备杀掉丁汝昌,只是因为他连夜跑回了安徽,只是被罢免了官职。
丁汝昌因此在家赋闲了多年,李鸿章也升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正在准备筹备大清海军。丁汝昌终于在家里坐不住了,前往天津去见李鸿章。也是这一次的天津之行,丁汝昌受到了李鸿章的厚待。李鸿章正在为海军遴选掌门人,丁汝昌的勇武李鸿章是知道的,并且又是自己的老部下。于是,李鸿章告诉丁汝昌,如果他能去英国学习海军知识,就让他执掌北洋水师。
当时左宗棠正在打收复新疆之战,也想让丁汝昌军前效力,结果让李鸿章给拦阻了,丁汝昌以北洋水师差遣的身份被派往英国考察海军。回国之后,经李鸿章向清廷奏请,担任北洋水师提督,成为大清海军的掌门人。
因为丁汝昌在淮军镇压太平军战斗中英勇无畏,屡建奇功深受李鸿章器重。之所以能成为北洋提督,李鸿章是安徽人,丁汝昌也是安徽人,北洋海军基本都是淮军,所以他顺理成章的成为北洋提督了。
首先说一下,丁汝昌不掌水师帅印,只是李鸿章派去的“监军”。当然地位高于具体指挥的刘步蟾。日联合舰队也是,舰队中用海军部长桦山资政当"监军”,伊东佑亨指挥。后还是桦山下令先行撤退的。
多谢网友“橙子味的是爱情啊”邀请回答。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他去见了李鸿章一面。
不少人之所以问这个问题,主要是觉得骑兵师长与北洋海军司令两个职务之间太不搭,选人用人明显有问题。这是一种理性思维,同时也是理想思维。用人受很多因素影响,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把合适的人用到适合的岗位上,相反时常出现“关公伐木,鲁班出征”的怪现象。
具体到丁汝昌。题主说他是骑兵师师长,没错,这里还要补充一个重要细节——他是到西北去当骑兵师师长。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谁愿意去?丁汝昌也不愿意,所以去找了李鸿章,想改变命运,因为李鸿章不仅是他的上级,还是他的老乡,而李鸿章老乡观念非常浓厚。
那么,李鸿章是瞎的吗,一个陆军的师长怎么能当海军的司令?
中堂大人有自己的理由。
一方面,谁做事情不是从不会到会的?李鸿章自己开始也只是曾国藩的一个幕僚,还总睡懒觉被老师骂。后来他代理江苏巡抚,独当一面,特别是领导淮军与太平作战,从一个参谋向一个指挥官转变,干得不赖,还写信向老师炫耀:“鸿章亦敢于学战……”他能够完成跨领域的转变,而丁汝昌跨的领域在军事领域范围内,理论上难度更小,应该也可以顺利完成。
另一方面,李鸿章想把北洋海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如果李鸿章把北洋海军司令交到一个内行人手里,这个人可能不会太感激,因为他觉得自己能,是应得的。再者,那帮懂海军的人多数是福建人,不是安徽人,与李鸿章不是老乡关系。如果李鸿章把北洋海军司令的位子给了丁汝昌,那就太不一样了,丁汝昌会感激一辈子,以后李鸿章说什么,丁汝昌一般都会立刻马上严格按指示办妥。
这两条,似乎能够解释李鸿章用一个陆军师长做海军司令了。
东吴坐拥数十万大军,为何很少发动进攻的战事?因为东吴无名将?
第一:东吴三国里军事人口数量包括收入对比之后是排第3。
第二:如果自以为是去扩张那是一家都打不赢的,为什么?古代军事实力体现在人口经济收入,拼老底以拼不赢。
第三:不是东吴不想扩张,是战略部署是等时机,毕竟2家太强,这个是对的策略。
第四:不打胜过进攻,为什么?因为没有把握的仗是不可能赢的,保存实力才有机会成为赢家!大家发现没有?最后一家灭亡还是东吴。
多半是政治理念不同。
其一:东吴不是汉皇后裔,如果以除奸缴贼的名义发动战争,也就等于承认还是汉皇臣子,万一成功就当奉刘皇叔为君,反则会立马成了乱臣贼子,天下共讨之。
其二:人民总是不愿打仗的,没有足够说服天下人的理由而贸然动兵那是自取灭亡,除非你有绝对的实力。
其三:蜀汉连年与曹魏交战,曹魏不是傻的,为避免两线作战,此时当然全力安抚东吴,不给东吴以借口。
其四:不敢扬短避长放弃水军,全力发展进攻型陆军,除非曹魏呈现失败的大势。
其五:乐于渔人之利,企图取得此消彼长的优势。
东吴***为什么没有进行扩张。东吴的综合国力其实远强于刘备集团。吴国的水军战斗力也十分强悍。陆军不管是战斗力还是数量。也不是蜀可以比的,统帅方面如周瑜 ,吕蒙 ,陆逊, 都是我们特别熟悉的。陆抗 , 鲁肃 ,程普 ,甘宁 ,太史慈 ,也是有谋有略,骁勇善战。反观蜀汉***不顾益州疲弊。也要北伐。结果颗粒无收。曹魏***也一直想一统天下。为什么吴不进行“北伐”。我想有其中几点。
第一是陆逊要面对东吴内部严峻的派系问题。什么样的派系问题呢?东吴孙氏是一个绝对的实力派系,他们都紧紧围绕在孙权的身边,算是本家人。孙姓以外,陆姓也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然而陆姓家族却并不是以陆逊为核心,很多人甚至因为陆逊年纪轻轻就那么高的地位眼红,而故意和他作对。这样的情况对孙权最为有利,因为这样他就能在陆逊和陆姓家族势力之间,充当和事佬的角色,既能让陆逊忠心耿耿的为他效力,又能防止陆姓家族势力过于庞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当然还有其他几股豪强势力。也需要压制提防他们座大。还有***山越,蠢蠢欲动。
第二东吴北伐[_a***_]更大。大家都知道蜀国地势险恶,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进退自如,除了他出色的军事才能以外,还主要依靠蜀国利于防守的地理优势,来为自己带来安全感。出兵打胜仗最好,就算打败了,也不至于让自己的国家暴露在危险之中。东吴就不一样了,出兵北伐,如果遭遇重大失败,则很有可能会招来魏兵趁势反攻,在自己的国家没有巨大防御优势的情况下,很有造成灭国的风险。
第三,我想是东吴的统治阶级。安于现状不愿意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历来东吴统治的地区繁荣富庶。在孙氏家族几代人的治理下欣欣向荣。而吴对于兴复汉室兴趣也不大。或者说根本就没有。如果对外用兵失败了有亡国的风险。如果取胜了风险更大。如果其他势力要求分享战争红利,怎么办。很可能打破原来的政治生态平衡 ,而曹魏虎视眈眈。很可能威胁到孙家的利益和统治。所以干脆偏安一隅。永享太平。我想这就是吴对于发动战争没有兴趣动力的缘故吧。
东吴,我们都知道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一个国家,因他的开国元勋孙策能征善战,开创了东吴的基业,他战死后,他的弟弟孙权成为了三国鼎立时期的一方霸主。应该说东吴在三国时期军事力量还是数二的,蜀国正是因为联盟了他才成就了三国鼎足。那么真的如提问者所言,东吴坐拥数十万而很少发动战事吗?
我们来看看真实的三国时期的东吴。
公元208年,当年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先发难,东吴此时的精锐兵力按照周瑜的话:“三万”,而此时寻求联合的刘备不过万人,然而他们借助于天时地利人和,让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割须弃袍大败而逃,由此成就三国局势。
公元228年,由于魏国不断在江淮地区寻求扩张,不愿被分一杯羹的东吴展开反击,多次较量之后,东吴决定筹划一场一劳永逸的战争,以歼灭魏国有生力量,在几番谋划之后,孙权派太守周鲂联合久居山林的“山越人”(就是今安徽一代)诈降魏国扬州牧曹休,为了接应周鲂,曹休报朝廷批准后,自己率领步骑兵十万人,魏明帝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共计数十万人,此时东吴的孙权任命陆逊为大都督,朱桓、全琮分别担任左、右督,率近十万大军夹击曹休,由于曹休的轻敌冒进,最后被生擒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驴骡车辆上万,以及几乎全部的军资器械,曹休虽在贾逵的死战救援下侥幸逃脱,但此役让魏国元气大伤,这就是著名的“石亭之战”。在接下来的近三十年里,魏国再也无力寻求新的战争,战后次年孙权称帝,东吴进入鼎盛时期。
公元233年,东吴将卫将军全琮攻魏国庐江郡六安,但没有取胜。
公元234年,孙权出征合肥,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东吴第四次攻打合肥了,这是东吴“五征合肥”战役其中一次战役。这次战役是应邀配合蜀国诸葛亮的 “第五次北伐”。东吴的“五打合肥”以失败告终。却成就了张辽的威名,这场战役使得张辽可谓威震魏吴,令孙权心有余悸,即便是张辽已经年老体病的许多年以后,,孙权仍称:“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慎之!
公元240年,大都督全琮与魏将王凌在芍陂决战,全琮率其子全绪、全端奋力杀敌势不可抵挡,魏军损失惨重。此役最后以东吴获胜告终。
公元237年,朱然出征柤中。魏将蒲忠、胡质各自率领数千士兵。蒲忠控制险要的地方,企图断绝朱然后路,胡质作为蒲忠的后继支援。当时朱然所率领帐下仅有的八百人迎战获胜。 246年 ,朱然再次出征柤中,魏将李兴等人听闻朱然率军深入,于是带领六千步骑断绝朱然的后路,朱然趁晚上出击迎战魏军,战斗最终胜利,斩获数千,军队凯旋。
一直到277年,夏口督、镇南将军孙慎,还出兵江夏、汝南,掠夺一千多户人口以后离开。
所以东吴不是因为无名将,也不是没有发动过扩张战争。
东吴吕蒙杀了关羽,为何没有能留名青史?
吕蒙在历史上一直都有一定的地位,而且还呈现两极分化,一方面是在正史中评价较为正面,另一方面在民间的口碑很差劲。
从正面的评价来说,吕蒙勤学的事迹是中国将领的标杆,***就曾经评价过: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也算是肯定了吕蒙读书的事迹,吕蒙早年不过东吴阵营的一个武将,虽然立有战功,却只是武夫出身,比如鲁肃就很瞧不起吕蒙。
随着吕蒙地位的升高,孙权也感觉吕蒙文化水平低,于是就有了《资治通鉴》中的《孙权劝学》一篇,孙权对吕蒙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于是吕蒙发奋读书,后来一直瞧不起的鲁肃路过吕蒙驻地的时候,拜访了吕蒙,在讨论了一些军事策略后,鲁肃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吕蒙则表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这个作品是被选入教科书中的,一下子出来好几个成语,比如“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吴下阿蒙”等等,可以说吕蒙对后世的影响应该是高于很多比他官职要大的人。
然而在民间的传史中,吕蒙的口碑却很低,主要原因就是吕蒙通过偷袭关羽取得荆州,被人看作是不光彩的表现。
关羽是疲惫之师,马失前蹄被暗害而非堂堂正正之决战。像关羽这么大的名气,不可能随意加害。而孙权畏惧关羽,自知关羽忠义肝胆不会投降,命小人***之。这种因畏惧,而***名气很大且素有忠义的人,肯定不被世人接受。吕蒙,也因此被***中说成被关羽英魂吓死收场。所以后来没有大肆宣扬。
题主这个问题明显错了,吕蒙在史书上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倒是在民间名声不大好。
吕蒙虽然不如关羽有名,但是也是武庙的七十二将之一。纵观吕蒙的一生,他唯一出名的一件事也就是白衣渡江,偷袭荆州了。所以杀关羽一事,还是让吕蒙得以留名史书。
不过在民间,吕蒙的名气就不大好了,在《三国演义》里,吕蒙更是被关羽的英魂复仇杀死。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吕蒙偷袭荆州,是偷袭盟友,让人有些不齿。
自赤壁之战孙刘两家结成同盟以后,虽然彼此之间也时不时闹些矛盾,湘水对峙时还差点打起来。不过毕竟有个共同的敌人曹操,所以在《湘水之盟》之后,孙刘两家瓜分了荆州,彼此之间重归于好,大体上还是合作关系。吕蒙攻打荆州,大有背后捅盟友一刀的感觉。
二、吕蒙偷袭荆州,毁掉了击败曹操最好的机会。
关羽北伐襄樊先后击败了曹仁、于禁,威震华夏,逼得曹操差点迁都。加上之前曹操在汉中战败,这个个时候可以说是曹操最虚弱的时候,也是击败曹操最好的机会。如果此时吕蒙能够和关羽合作,共同对敌,那么曹操是很危险的。但是吕蒙偷袭荆州,导致关羽兵败,曹操得以成功躲过危机。
而且东吴在夺取荆州以后还是不思进取,偏安一方,最终被晋所灭。这种情况下,吕蒙偷袭荆州的价值就低了很多,也让人看不起。
三、关羽后世以忠义闻名,成为民众敬拜的对象,吕蒙的名声自然好不了。
关羽死后,很多人敬佩他的忠义,所以建庙纪念他。后世关羽名气越来越大,成为武圣和武财神,关庙遍布全国各地,为世人所膜拜。这么一来害死关羽的吕蒙自然就倒霉了,在民间的评书、戏曲里大多以反面形象出现。《三国演义》安排关羽英魂复仇,也是民众的一种普遍思维。
所以吕蒙虽然凭借偷袭荆州得以进入武庙,但是在后人口中的名声却一直不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庐江税务筹划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庐江税务筹划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